当前位置:首页综合资讯正文

君品谈|屈峰:致知在格物,格物而后致知

来源:www.haojiuw.com 时间:2024-03-28 10:12:51 16浏览 作者: 好酒网

他格物致知,感悟文物“精气神”,

让文物活化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

文化是厚重的,也是大众的。

他是文物的守护者,是匠心的传承者,

他说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,

一代代接力,一代代创新,

岁月洗礼,故宫生生不息。

时代有我,君品相传。由凤凰网出品,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《君品谈》第四季,本期对话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屈峰,讲述他的人生故事。

屈峰谈“师承制”

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

文物修复工作是神圣严谨的,“起手无回”要求修复师必须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高度责任感,因此,在真正上手修复文物之前,向师父学习,不断精进技术是修复师们的必经之路。

屈峰亦是如此一步步成长,从“敢叫板”的小徒弟,到沉稳娴熟可以独当一面,再到如今成为传授技艺的师父。

屈峰刚到故宫博物馆工作时,难免年轻气盛,经常与师父叫板。

在他工作半年后,师父安排他做一个补配到文物上的“小龙头”,补配的坏了可以直接作废,他明白这是师父对他的考验。

屈峰自恃学雕塑出身,认为这个工作技术难度并不高,很快完成任务交给师父检验。然而,等到的却是师父的“直摇头”。他一开始并不服气,叫板师父说:“不行你来”。师父也没说话,两天后,将他做的“小龙头”拿给屈峰看。

对比之下,屈峰自然明白了差距。于是他收起“桀骜”,在师父带领下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。

一开始,屈峰只是做一些师父安排的散活,比如做补配的“小龙头”,从做1个到做10个,由小及大,由简入繁,慢慢地他开始接触更大面积的补配工作,直到最后可以独立分析、修复文物。

到如今,文保科技部仍然保留着“师承制”,甚至“拜师仪式”更加强化了。屈峰说:“所有的仪式就是要将事情神圣化,神圣化自己内心才会重视”。

屈峰谈师承制

最初的拜师仪式只是献杯茶;后来,拜师仪式要请专家共同见证,师父和徒弟之间也要彼此认证;到最后,更是发展出“师徒传承牌”来进一步强化仪式。

通过拜师仪式,一方面,师父,特别是有传统技艺的匠人、名家,会将徒弟看作儿子一样,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;另一方面,徒弟也相当于认了一个父亲,就会更加尊重师父。正所谓,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。

通过“师承制”,匠心技艺得以传递,故宫文物的生命力得以延续。

屈峰在工作中沉淀

“文物修复需要慢功夫”

文物历经岁月变迁更显厚重,文物修复师也在时间里打磨心性,沉淀功夫。

屈峰刚毕业时性子着急,有自己“年轻一代”的工作逻辑。接到任务时,他经常快刀斩乱麻,很快就做完了。对比之下,他觉得老师傅们的“不着急”是长期累积的弊病,需要像他一样提高效率。

屈峰回忆年轻时的工作逻辑

然而在后面的观察中他才发现,师傅们是在“慢”中细细琢磨,先思考,再着手去做。而自己却习惯于“看一眼,弄一下”。

由此,屈峰明白,文物修复并不是简单的工作,“文物修复需要‘慢功夫’”他意识到这点后,便开始转变态度和方法,久而久之,也慢下来了。

同屈峰一样,每位修复师都对工作保持着敬畏感,他们对待不同的文物采用不同的方法,在修复过程中,不允许自己出现一丁点失误。

“你的技术水平就体现你这个人的能力”。在“慢”中,修复师们的技术和能力得到了提高。

“格物致知”

屈峰体悟文物的“精气神”

“致知在格物,格物而后致知”,屈峰在文物修复中恪守彰显着君子“格物致知”的精神。

工作时,屈峰在会将文物做为一个“人”去重新认识。以椅子的构建为例,他认为,如果一个工匠只是沿袭着旧的图示去制作椅子,那么出来的椅子就是死的;如果工匠把自己想象为椅子的使用者,那么他可能会做出来一把很舒服的椅子;如果工匠把椅子当一个人去做的话,那么椅子就有“精气神”了。

屈峰阐释文物的“精气神”

三种认知方式是三种不同的境界,“高级的工匠会以自己的心态去体验椅子”。

从初入故宫的岁月悠长,到如今深感时代的转速加快,屈峰也在与时代共振,利用新技术,让文物焕发新生。

屈峰所在的部门利用照相技术,将显微镜改装,放大200倍观察物质结构,发现了过去细致的工艺技术。以科学为基,发现传统工艺技术,修补中保持技术和材料一致,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文物原有特性。

如今,文物的各项展览活动,也使文物真正“活”了起来,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故宫是活的,传承是活的,文化的力量一代代接续传递,屈峰也会在漫长岁月中,坚守热爱初心,与文物“长相守”。

习酒用匠人精神,酿造君子品质

贵州习酒《君品谈》栏目以传播“君品文化”为宗旨,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,传递社会责任感。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
说明: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